2011年浙江省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于8月9至11日在浙东宁海、临海、新昌等地举行。由我省学会组织的会员和所属单位子女12人和4位带队老师组成。8月9日上午,开营仪式在省国土资源厅举行。副营长魏夕生首先讲话,他希望营员要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,认真观察、虚心学习、积极思考、增长知识、锻炼能力,并认真写好地学小论文。同时也要注意安全、遵守纪律、听从老师指导,互相关心、互相帮助,努力争做优秀小营员。接着进行授旗仪式,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旗手接旗,2011年浙江省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正式启动。
今年夏令营的第一站是宁波市宁海的伍山石窟景区,属于申报中的国家地质公园。它是由:松岙山、道士岩、不周山、聪明山、石兰山等五座山组成,她位于东海滩涂之上,古人利用宁海四通八达的水路将石材销往各地。至于古人用什么方式采石,竺教授进行分析和讲解,营员们认真听讲,仔细地观察,翻山越岭,不怕疲劳,认真观察石窟地学景观和人文景观。有的营员将景区石壁上屈原的诗抄下来,并作为小论文的结束语,起到画蛇点睛的效果。
第二站主要攀登临海古长城,她是江南秀美的古长城。在烈日炎炎下,营员们不怕炎热和疲劳,克服困难,汗流浃背攀登长城,以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的名言激励自己,全部营员攀上了临海古长城,各个都是“好汉”。营员们以坚强的毅力,克服了炎热,登上了“古长城”。锻炼了营员吃苦耐劳的意志,在顶峰看到的是营员们战胜了自我后在脸上露出的灿烂笑脸。
第三站是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。地处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活动带新昌白垩纪盆地丹霞地貌,神奇的硅化木和山间溪谷,构成了“千岩争秀,万壑争流”的山水画卷。亦被誉为“硅化木的宝库、复合型丹霞地貌的代表、火山活动的全息档案馆”,她是中国东南地区白垩纪盆地发生、发展、演化全过程的典型代表,已查明区内有6个硅化木埋藏层,在近6km2内硅化木有300余棵,其中最大树径3.5米,十分壮观,可称为硅化木圣地。
指导老师竺国强教授长期从事丹霞地貌、花岗岩地貌、火山岩地貌、岩溶景观、湖泊江河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机理方面的研究,他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给营员们讲解,营员们认真听讲,仔细观察,虚心学习地学知识。
为提高营员学习水平,夏令营期间还组织撰写地学小论文。营员们利用晚上时间,认真撰写、按时上交。带队老师根据小论文质量,评出一、二、三等奖和优秀奖。其中徐诚贻同学撰写的“伍山石窟游”获一等奖;刘涵之撰写的“伍山石窟的神秘邂逅”、章馨月撰写的“从杭州西湖到伍山石窟”并列二等奖;张亦为撰写的“记伍山石窟行”、潘哲康撰写的“访伍山石窟”、陈宇凡撰写的“伍山石窟”并列三等奖,其余的论文获优秀奖。凡获得一、二、三等奖的营员分别宣读论文,营员们互相学习,找差距,从中汲取精华。副营长魏夕生分别为获奖营员颁发了奖品。营员们在小论文中写道:“认真地观察野外地学现象,观察到了无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,更是通过观察、提问、记录和聆听专家讲解,了解诸多地学知识,受益匪浅”。“地学夏令营不同于一般旅游去游览人文景观,而是要探索研究不同自然景观中包含的地学知识。”通过地学夏令营,使营员们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,受到了在家里得不到的锻炼,大家自觉遵守纪律,互相学习、互相帮助,对改变独身子女娇贵的习气大有益处。有的营员在雄伟壮丽的景观前颇有感触地说:“在大石窟面前,我是多么地渺小。”营员们开阔了视野,增长了见识,磨练了意志,增强了独立生活能力,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地学知识的熏陶。地学夏令营已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,深得会员和会员子女的拥护。